漩涡|余果:溪、海与疆

2022.10.07 星期五 19:00

活动地点

上海市徐汇区复兴西路62号修道院公寓2楼

时间:10.7 19:00-20:30

当代艺术领域已经充斥了大量和“地方”有关的专业术语,各种大小的展览也十分热衷围绕“地方”这一概念来展开讨论。以至于一度让很多人产生了错觉:觉得似乎把创作方向转向在地语境就有可能改变艺术创作同质化的倾向,最终发展出不同的方法,拓展新的语境,更迭潮流……这当然是想多了。因为在我有限的个人经验中发现当代艺术领域里的专业人士可能是最没“耐性”的一帮人,不管面临的语境多么复杂,你最好两分钟内让别人知道你想表达什么,而且越“专业”的人对他人要求的时间就越少,有的甚至听两句就会有自己的判断。这不是个人差异问题,这是一个共性。

因为当代艺术自始至终只需要一个“语境”就够了,不论面对的是多么不同的“地方”。就像一个常规的大型双年展罗列出不同的“在地”,只是为了放在一个更“大”的语境中做话语生产罢了。

所以我必须先问自己在艺术创作中被“地方”这一概念所吸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首先任何人真实的个人经验和感知都先是“地方性”的,多数艺术创作把这种“真实”当作是在地化后得到的最高品质,但经验和感知也可以被生产和加工成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某些文化生产试图在做这样的工作),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地方”所包含的那种混沌感,因为在“地方”之中,人的经验和感知还没被抽离出成为一种叙事,它还包含了大量被单一叙事忽略和遮蔽的部分。这就意味着“地方”可以不只是作为一个被表达和研究的对象,更是一个需要不断返回之地,在这个返回的动作中,人们产生的各种叙事才有机会弥补偏见和缝补裂痕。

所以在文化生产中我把“地方”看作是一个基于地理空间所产生的认知方式,而不是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同时它还是混沌的,无法简单标签化。艺术实践也只在不断地从“地方”抽离出来又返回的过程中才能生产出新的语境。

所以我想借这次表演性演讲,分享三个看似没多少内在联系的故事并展开讨论有关“地方”这一概念的相关话题。

第一个故事是一个关于重庆双溪机械厂的故事,双溪机械厂曾经是一个三线建设时期隐藏在重庆深山洞穴里的兵工厂。在废弃多年后,厂里的老员工自己做了一个公众号开始不定期地发一些个人口述史,阅读量通常不到一百,但写的都非常认真,我是他们的忠实读者。我会结合我的实地考察分享里面的一篇文章。文章是一个当时厂里的年轻学徒写的文革时一天的经历,他被师傅要求用钢管焊的架子车推送怀孕的师娘去火车站逃跑,结束之后再把架子车归还厂里的故事,里面描写了手推车上坡下坡走过各种地形的经历。

第二个故事是我自己93年的时候跟随父母第一次出远门,从四川老家去海南的过程,在路途中乘坐汽车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途径了老的成昆铁路,沿途第一次见到各种少数民族的经历,但记忆早已模糊和变形以至于分不清真实和想象。

第三个是我作为一个外来者去新疆考察的经历。

我想把这三个没有严谨内在联系的故事通过相互观看的方式来发散性地展开讨论一些和“地方”这一话题有关的问题。比如能从“地方性”中提取出一种未被察觉到的感知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吗?“地方”只有作为一种特殊性被纳入到更具普遍性的语境里吗?等等。

关于表演者

余果,1983年出生于四川通江,于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重庆。余果的创作涉及绘画、录像、写作等多种媒介。近期作品注重影像和文本间的相互编织,以及社会现实中可见与不可见的互相渗透。

关于演后谈嘉宾

石青,艺术家,生活和工作于上海。“重庆工作研究所(CWI)”和“江南基栈(Jiangnan Stack)“等机构的联合创办人之一。

关于“漩涡”

“漩涡”是一个长期项目,我们将在线上与线下更新艺术家表演性讲座与专家讲座的内容。遵循在地实践与语境关系并行的基本方式,让这个非标准的艺术场所成为新的激荡、流动、聚合之地。

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是一个位于北京798艺术区内的非营利艺术机构,于2022年1月15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以一栋总面积90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为基地,MACA联合全球范围内的艺术家、策展人以及泛文化艺术工作者,以多形式的持续共同工作构建一处当代艺术版图上的新形态坐标。以“艺术家的工作”为导向,以跨学科的研究为根基 ,MACA试图重聚热爱艺术与信仰“当代”的群体,以回应这个处于激变之中的时代。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