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娃&鲍杨:午夜魑魅
{{episode.title}}

《午夜魑魅》由刘娃与鲍杨合作,聚焦于三种植物的日与夜,它们生长于冷战时期美国、前苏联及中国的核基地。两位艺术家经过一万七千公里的长途旅行,在美国华盛顿州和中国甘肃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并与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个多重感官且无限演变的声音景观构建了一个入口,邀请观众打开感知去体验人以外的世界。

作为美国西部的象征,风滚草在华盛顿州的核反应堆随风迁徙,肆意播撒核辐射的种子。切尔诺贝利种植了大量向日葵,以低成本地净化核泄漏。甘肃核城的骆驼草,象征扎根大西北的奉献精神,而它和风滚草都是俄罗斯的外来物种,无视人为的国界随着水和风去向远方。核辐射导致的基因变异加速了植物的衰老,加快了熵的增加。活着就是必输无疑的抗争,而植物短暂的一生却展现超乎想象的生命力,在混乱中野蛮生长。

这件作品并不意在将植物拟人化,而是希望“植物化”人类的感官, 重新思考人类之间的界限。刘娃与鲍杨通过影像装置、绘画及音乐,追寻和想象植物的生命。白天的植物勤恳而阳光,履行人类所赋予的职责。夜幕降临时,它们幻化成山林中狂放的鬼怪魑魅,在末日前自由舞蹈。

这些无名之辈的无声狂欢与我们别无二致,我们都是魑魅。

 

*在全球各大音乐平台上搜索“Yang Bao”或“Late Night Savage”收听专辑

 

关于艺术家

 

刘娃,中国青年艺术家,1994年生于中国北京,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人类学与艺术双专业本科学位,现攻读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文化与科技硕士学位,工作生活于纽约与北京。刘娃的作品运用装置、影像、绘画等媒介,通过神经技术构建沉浸式的互动场域。其创作植根于人类学,意在探究人的情绪与感知的主观性和可塑性。她跨学科的实践在后人类的语境下,重新构想人的能动性,回应脑科学对于情感与欲望的量化、预测和影响。其作品以流动且去中心化的视角,质问人文与科技之间辩证的权力关系。

刘娃的重要个展及项目包括:“午夜魑魅”(Cc 基金会,2021)、“超声物”(油罐艺术中心,2021) 、“Hear A Century Ahead”(外滩源壹号,2021)、“月乳”(没顶画廊,2020)、“Glimpse: a passing look”(Sabsay Gallery,丹麦,2018)。重要群展包括:“釜山双年展”(釜山当代美术馆,韩国,2020)、“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0)、“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21)、“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加速的未来”(广东美术馆,2018)。她于2020年荣获国际艾美奖青年创意奖,于2019年入选“福布斯亚洲 30Under 30 榜单”以及“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

 

鲍杨,跨媒介艺术家和钢琴家,工作生活于纽约。在茱莉亚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钢琴演奏,并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获得钢琴演奏本科和硕士学位。鲍杨多元化的作品融合音乐、电影及舞蹈,致力于运用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创造多感官的艺术体验。鲍杨的“物理性音乐”情感充盈且高度视觉化,以古典音乐和后人类极简主义为灵感,将复杂的情绪凝练成诗性的寓言。

鲍杨的声音装置现场表演《超声物 》在2021年首演于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他通过声音在油罐内壁迅速反射的回声,创造了一个场域特定且无限演变的声音景观,将无形的音乐实体化为一个色彩与质感持续变幻的“超声物”。他的作品《午夜魑魅》在2021年首展于上海Cc基金会。四件绘画及声音装置的音乐循环往复又富于变化,在封闭的消声室中,四首曲子有时错落有时同步,形成随机而巧妙的组合,就像峡谷里的回声,使静止的画面产生迷幻而流动的视觉体验,延展出无限的可能性。声音不再受困于线性的时间,只存在于每一个不可预测的时间切片之中。鲍杨的重要个展及个人项目包括:“午夜魑魅”(Cc 基金会,2021)、“超声物”(油罐艺术中心,2021) 、“Hear A Century Ahead”(外滩源壹号,2021)。他的音乐创作首演于纽约林肯中心(美国纽约,2018)和波士顿艺术中心(美国波士顿,2019)。

*鲍杨肖像摄影:蓝天

 

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是一个位于北京798艺术区内的非营利艺术机构,于2022年1月15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以一栋总面积90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为基地,MACA联合全球范围内的艺术家、策展人以及泛文化艺术工作者,以多形式的持续共同工作构建一处当代艺术版图上的新形态坐标。以“艺术家的工作”为导向,以跨学科的研究为根基 ,MACA试图重聚热爱艺术与信仰“当代”的群体,以回应这个处于激变之中的时代。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