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壳

平台:微信公众号“美凯龙艺术中心”/苹果播客/小宇宙

嘉宾:“外出午餐”小组、Saurabh Datta、Winne Wu、童义欣、张宇凌、叶梓涛、刘梦霏、zzyw、杨庆祥(后续名单将持续更新)

“卡壳”(Cacotopia)是一个收集不同声音的播客项目,专注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声音,刺耳的音乐、野蛮的吼叫、边缘的语言、痛苦的呻吟、晦涩的梦呓,这些声音在不经意时刺痛我们的神经,仿佛昏暗的光线给我们以启示,逐渐明晰为清楚明白的信号。

规范化的声音模式随着大规模的媒介传播,深入个体的肌肤。当我们不自主地哼唱着流行歌谣、重复着流量明星的话语、别扭地适应着学院派的行话,我们的声音表达也变得更加单一。因此,咿呀学语变得困难却重要:我们如何寻回复数的自我和声音?

“卡壳”将每期邀请到1~2位艺术家、学者、研究者作为嘉宾,与我们共同分享他们跨学科的创作、文本和思考,既是一次对声音的本体论探索(回顾声音的历史和哲学),也是一次用声音行动探讨当下状况的实验行动。我们打碎既已存在的结构,鼓励身体的自由存在,使沉默者回归自身的(非)话语。

“卡壳”由美凯龙艺术中心助理策展人黄格勉、陈於建共同策划。

居家:340m/s——第一期:用声音记录生活的保质期

第八期 杨庆祥:疲乏感恰恰切中了一个时代的症候

第七期 Show Me Your Backend:与zzyw游走在计算的边界

第六期 与游戏研究者和设计师聊聊现实主义、艺术评论和美术馆中的游戏作品

第五期 艺术家青海支教:“准备好的教案全改了”

奥运漫谈 爱希腊主义与裸体文化

第四期 童义欣:鲸歌交响,深喉录音

第三期 Winnie Wu:是爱吗?数据时代的孤独、浪漫与悖论

清明节特辑 青团、扫墓、乡村回忆,艺术怎样“叶落归根”

第二期 Saurabh Datta:以机械设计批判社会行为,何以有效?

第一期 外出午餐:AI语音、创伤疗愈、词语误用,声音艺术如何给听众以安全的关怀?

音讯

第一期的主题为“保质期”。保质期是一种美好的允诺,亦是模糊的界限。过期的事物并非朽坏,而是进入了一种叠加状态,让人无从判断,进退两难。当下种种非必要的红线让我们的生活成了一罐过期罐头,个中滋味,唯有品尝的人才能知晓。这一期,我们邀请不同背景的创作者用声音记录下生活的保质期,以纪念那些无法长时保存的瞬间。

关于嘉宾与作品:

 

金佐宁,独立策展人,音乐人类学者,水瓶座港女
《SOK!》(从1:40开始)
“在过去并依然进行中的52天+里,成为被塑料定义、鉴证、保存和确保所谓 ‘质’的上海plastik。”(建议佩戴耳机)

汪润中,新晋家庭主夫,图像创作者,喝酒的人
《WX:20220517》(从6:53开始)
“我和太太在清点这段时间用完紧缺的和过期仍然在使用的物资,同时借此机会交流最近的情绪和感受。我录下了这一过程,但用软件屏蔽掉了人声,只留下了noise。”

童义欣,艺术家
《上海->北京》(从11:57开始)

曹斐,艺术家
《乌鸦叫做阿奶》(从14:17开始)
我是云南的, 云南怒江的, 怒江泸水市, 泸水市六库, 六库傈僳族......’,最近我儿子突然rap出一段魔性洗脑的段子,让我非常惊讶,这不就是2006年我们去怒江的线路么?一种欲罢不能的地域化土味复兴在曲卷的现实当中野蛮生长,它逾越了地域本身的文化局限,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以意想不到的潮土抚慰了全体网民。

徐思行,艺术家,有时翻译,有时写作
《上个月之声》(从16:14开始)
“将一段视频的音频部分提取,把后缀改为.raw,用Photoshop打开。将音频图片涂写成配图的样子,以.raw的格式保存,最后再将后缀改为.mp3。机器可能无法依靠数据序列进行审查,但真实的、人的耳朵总能识别。”

冯航天,独立音乐行业从业者 
《人造期限》(从22:20开始)
“人类规定了‘最佳’使用期限以应对最实际的需求。物体缓慢地发生变化,过熟品将在竞争中面临淘汰。“人和爱情、冰箱里的香蕉和泛黄的抹布,在既定的规则下,随着人造的期限临近,慢慢消亡。“是生日,也是倒计时。”

李素超,美凯龙艺术中心研究员
《日常生活的实践》(从27:00开始)
60天的riff

本期,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老师进行这一期播客对谈。在《社会问题与文学想象》中,杨庆祥曾将当代文学史划分为1980年代文学与“80后”写作这两个专题领域,前者是当代文学浓厚的历史意识生发、激荡的原点,后者则凝练了一代人成长经历中体悟到的问题。在本次的讨论中,我们无意再次详述文学史和社会史的划分,而是希望用“节奏”这个概念带出文学史中也许未曾被太多人探讨过的一个面向。

关于嘉宾

杨庆祥,80后,当代诗人、批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有诗集《世界等于零》《我选择哭泣和爱你》,随笔集《80后,怎么办》等。

计算无处不在。自上个世纪马克·维瑟(Mark Weiser)提出“普世计算”的概念后,计算渗透了这个世界的边角,也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的文化生产中。我们所面对的浏览器界面、手机软件乃至按下空调遥控器的那一个按钮,都变成了精心设计后的呈现。   

计算具有双面性。当按下那些按钮的时刻,我们是否需要思考这些按钮从何而来,为什么出现在那里?鼠标在点击超链接们的瞬间,屏幕对面的我们是否同时也走进了一个单车道的小巷,失去了转向的机会。层层代码的迷雾背后,逃不掉的似乎是那些预设的假定和看似主动的被动选择权。    

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需要保持警惕吗?在生活在纽约的艺术家组合zzyw(漆贞贞与汪洋),自成立起就一直以创作系统艺术与模拟艺术的方式去探索“可计算的”与“不可计算的”这两者之间的边界。今天我们很高兴地能邀请到他们,和我们一起从艺术的角度去探索这个问题,同时他们也会分享他们作为新媒体艺术家和研究者对当下的新媒体作品的看法。

关于嘉宾

zzyw 是一个由漆贞贞和汪洋组建的艺术和研究团体。该团体生产软件应用程序、计算模拟和写作,用来作为研究计算性在文化和教育方面影响的工具。

zzyw曾为纽约新美术馆(New Museum)文化和科技孵化器NEW INC的成员,他们也在纽约布鲁克林艺术与创新中心先锋工场(Pioneer Works)做过科技驻地艺术家。现在正在纽约的独立游戏机构Babycastles做驻地艺术家。他们的研究向媒体艺术项目曾展览于纽约新美术馆根茎(Rhizome),中国国家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浦东美术馆,纽约Knockdown Center等。

除艺术家身份外,汪洋在白日间供职于纽约的罗克韦尔建筑设计事务所(Rockwell Group)的实验室部门,担任工程师与设计师。漆贞贞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计算媒体的同时,在攻读教育学(EdD)博士学位。

最近,国内各大游戏公司实行了最严格的措施控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再加上前不久又如幽灵一般出现的“游戏精神鸦片”论调,游戏这个如今比电影市场还大的产业颤颤巍巍地以诡异的形象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与此同时,艺术界的媒体和机构对于“元宇宙”、“游戏媒介”、“游戏体验”、“人工智能”等概念越来越感兴趣,持续不断地推出各种工作坊、圆桌会议和跨界论坛,好像艺术和游戏本来就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弟。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单纯地从一个问题出发,那就是游戏是否能够从积极层面改变现实,实现某些社会功能,或者游戏本身作为现实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在艺术界不是一个新问题,针对艺术介入现实的实践,学术界也曾经而且一直存在相当的争论。在游戏领域,功能游戏、严肃游戏等概念也早已是老生常谈。我们本次讨论的话题并不是这种冠以某个形容词的游戏类别,而是想把游戏作为普遍意义上的存在,从本体语言的角度来探讨它与现实左右互搏的关系。

为此,我们邀请了游戏研究者和游戏从业者,试图从内部刺穿概念的迷雾,呈现鲜活多样的事实和思辨。节目时间比较长,大家如果时间紧张,可以根据推送中的时间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收听。

关于嘉宾

刘梦霏博士,游戏研究学者、游戏化设计师,主要以历史的视角研究游戏的本质与社会影响。现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任讲师,此外兼任国际期刊《游戏研究》审查委员、游戏的人档案馆(Homo Ludens Archive)馆长、游戏化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华电子游戏研究协会(Chinese DiGRA)前副主席、理事。

2015年于北师大开设国内第一门研究生层面的游戏研究课程“游戏研究与游戏化”并于清华大学发起国内第一次游戏研究的国际会议“电子游戏在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2019年7月自清华大学以“优秀博士毕业生”、“优秀博士论文”的荣誉毕业。

叶梓涛,腾讯NExT Studios的游戏设计师,写作者,独立媒体实验室「落日间」的主理人,播客《落日间》的主播,知乎游戏、游戏设计方向优秀回答者,公布的独立作品有《剑入禅境Sword Zen》等。正积极推动电子游戏与人文、艺术、科技的跨界联结、祛魅与创作活动;近期关注的话题有哲学、人工智能、建筑、互动音乐等。毕业于南京大学,曾前往巴黎第七大学(l'Université Paris-Diderot)交换游学,兼有历史学、哲学、艺术与文化创意、人文社科高级研究院(IAS: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的跨学科背景。

今年7月12日起,盘子空间邀请了6位艺术家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进行了为期12天的小学艺术支教项目。本次支教得到了曲麻莱县当地教育局的支持。

本期播客中,我们有机会远程连线7位当时正在曲麻莱支教的艺术家与负责人,包括陈天灼、关雲、马海蛟、王宇琛、萧涵秋、张婧雅、刘畅,与他们一起深入谈论当地小学与艺术教育。只言片语之间,这次短期支教中每个人感受到的意义逐渐凸显出来,和当地学生相遇,在双方心中都种下了新的艺术种子。对小朋友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

关于嘉宾

支教老师:马海蛟、张婧雅、王宇琛、萧涵秋、陈天灼、关雲
盘子空间负责人:刘畅

现代奥运会起源于公元前776年至公元394年在希腊奥林匹亚(Olympia)举办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19世纪伴随着考古发现而诞生的爱希腊主义(philhellenism)在欧洲全境产生的深远影响,由此衍生了许多的思想变体,其中就包括德国19世纪末起源的“自由身体文化”和顾拜旦倡导的现代奥运精神。本期中,艺术史学者张宇凌和美国布林莫尔学院西洋古典和小亚细亚考古系的博士研究生刘语丝做客我们的节目,梳理了有关从古希腊到现代的身体和运动的多样化思想。

关于嘉宾

张宇凌 ,艺术史研究者和写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巴黎一大,艺术史暨考古学系博士。长期为《三联生活周刊》《新知》《单读》等杂志撰写艺术史专栏。著有《唯美主义》《竹不如肉》,译有《中世纪社会》《微精神分析》《是从中国,我给你写信》《康德与柏格森解读》等

在“卡壳”的第四期,我们有机会一起聆听艺术家童义欣的新专辑《人鲸歌曲》。童义欣用自己的声音模拟鲸鱼的歌声时,内容参考了海洋哺乳动物基金会(Marine Mammal Fund)录制的《深海之歌》(Songs from the Deep)。对于童义欣来说,这次模仿鲸鱼的尝试,产出了一种没有任何遮挡和处理的音乐,有几分温柔和情色,却也同时可以放在他的“噪声”实验的线索中。他的“噪声”创作不仅是一种反叛,也是回归人间(或动物间)烟火和生活的表达。

关于嘉宾

童义欣生于庐山山上。现在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他曾在中国地质大学学习地质学。童创作雕塑和影像装置来了解自己,探索人类文化与自然的动态关系,以幽默的方式对社会关于价值、体面和理性的信念进行干预。

今年,他日里在厨房做树脂雕塑,夜里在野外拍视频。

在“卡壳”的第三期,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一位自称正在“放长假”的研究者、艺术家、策展人,同时也是浸会大学电影学在读博士Winnie,和大家分享她对爱情的研究和感悟。作为一个艺术家,她的影像装置作品(In)visible Wounds(2018)捕捉到了计划生育下的亲密关系;而作为一个研究者,她更关注的是爱情在不同媒介中的表现。在她看来,爱情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建构的结果,浪漫爱情充斥着悖论,并在算法的加速下变得遥不可及。要去回答“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倒不如反过来提问:“什么不是呢?”

关于嘉宾

Winnie Wu曾在加拿大修读艺术专业和纪录片专业,现在是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博士生。做过艺术家,策展人,新媒体编辑和老师。现居香港。

清明是回到家乡的时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常常饱含着“叶落归根”的情绪。吃寒食、扫墓、乡野景致,与春季草长莺飞的环境相映成趣。乡村寄寓了我们怎样的回忆和浪漫想象?怎样用艺术谈论和展示乡村才是合适的?什么样的乡村艺术实践能够让我们感到亲切和有趣?今天,我们和艺术史背景的陈於建、黄洁华以及人类学背景的王婧思一起来聊一聊有关清明和乡村的遐思。

在“卡壳”的第二期,我们有幸邀请到大众汽车集团亚洲未来中心的设计工艺副理Saurabh Datta,与我们聊一聊他的两件作品Chinese Whispers(2018)和Ears After All(2016),两件作品都是从对人类听觉行为的日常观察出发,再以机械模拟的工程计划。Datta的作品有着深厚的设计工艺底蕴,又结合了极为独到的社会批判。他认为,工程学上自足且流程上没有伪造成分的装置设计,才能真正切入现实现象和社会行为。

关于嘉宾

Saurabh Datta的作品涉及自我观察到的行为和社会中的细微差别,它们常常与不同层次的技术使用和消费有关,再以雕塑或偏批判的方式将其进行沟通。

他是起源于中国上海的automato.farm小组的一员。

他也在中国北京的大众汽车集团亚洲未来中心担任设计工艺副理一职。

在“卡壳”的第一期,我们邀请到艺术家“外出午餐”小组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新作品《午餐(基准项)》,其中涉及到饮食、政治、创伤疗愈等不同维度的议题,例如,如何处理伤害和关怀之间那道微妙的界限?
“外出午餐”小组用苹果AI“AVA”朗读这件新作品。

关于嘉宾

外出午餐小组创立于2020年。我们创作基于写作的行为表演,我们制作一些图片和影像,我们关心个体的感受与情感,我们关注对话,目前就是这些。

郭天钰,艺术家、写作者,偶尔制作声音。关注社会参与式艺术、性别研究。

张屹韧,艺术家,制作文字、声音、图像、行为,作品有关词语,词语的使用、误用、无用、失误、口误、勘误、错误、错位、犯规、语病,虚拟的独白、宣言、澄清、对话,冗余的文字游戏和文字游戏的冗余,意义与双关,文学中的词语,非文学中的词语,日常对话中的词语,不断重复的对话中的词语,反复使用的词语,词语的不断重复堆叠而成非语言的语言。

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是一个位于北京798艺术区内的非营利艺术机构,于2022年1月15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以一栋总面积90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为基地,MACA联合全球范围内的艺术家、策展人以及泛文化艺术工作者,以多形式的持续共同工作构建一处当代艺术版图上的新形态坐标。以“艺术家的工作”为导向,以跨学科的研究为根基 ,MACA试图重聚热爱艺术与信仰“当代”的群体,以回应这个处于激变之中的时代。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