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壳特别策划-居家:340m/s

第一期

创作者:曹斐,冯航天,李素超,金佐宁,童义欣,汪润中,徐思行

第二期

创作者:車宣橋,方晨初,郭城,毛晨雨,任若溪,盛文嘉,王丽云

第三期

创作者:33EMYBW、陈於建、常羽辰、葛宇路、胡向前、黄洁华、叶雪粲、张瀚文

第四期

创作者:陈轴、黄格勉、郎港澳、佩恩恩、TENG、张小船、赵梦莎

 

 

340m/s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今年春夏,在国内许多大城市疫情居家的背景下,美凯龙艺术中心旗下的“卡壳”播客项目将继续收集艺术社群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不同声音,将这份综合了独白、对话和环境音视作一次独特的创作行动。每期的声音集群来自多位不同地点和身份的创作者,分享他们对同一主题的多样理解,作为对环境、工作、生活方式变迁的记录和见证。

 

居家:340m/s——第一期:保质期

居家:340m/s——第二期:我的MBTI人格

居家:340m/s——第三期:生物钟

居家:340m/s——第四期:出神

音讯

第一期的主题为“保质期”。保质期是一种美好的允诺,亦是模糊的界限。过期的事物并非朽坏,而是进入了一种叠加状态,让人无从判断,进退两难。当下种种非必要的红线让我们的生活成了一罐过期罐头,个中滋味,唯有品尝的人才能知晓。这一期,我们邀请不同背景的创作者用声音记录下生活的保质期,以纪念那些无法长时保存的瞬间。

关于创作者与作品:

 

金佐宁,独立策展人,音乐人类学者,水瓶座港女
《SOK!》(从1:40开始)
“在过去并依然进行中的52天+里,成为被塑料定义、鉴证、保存和确保所谓 ‘质’的上海plastik。”(建议佩戴耳机)

 

汪润中,新晋家庭主夫,图像创作者,喝酒的人
《WX:20220517》(从6:53开始)
“我和太太在清点这段时间用完紧缺的和过期仍然在使用的物资,同时借此机会交流最近的情绪和感受。我录下了这一过程,但用软件屏蔽掉了人声,只留下了noise。”

 

童义欣,艺术家
《上海->北京》(从11:57开始)

 

曹斐,艺术家
《乌鸦叫做阿奶》(从14:17开始)
我是云南的, 云南怒江的, 怒江泸水市, 泸水市六库, 六库傈僳族......’,最近我儿子突然rap出一段魔性洗脑的段子,让我非常惊讶,这不就是2006年我们去怒江的线路么?一种欲罢不能的地域化土味复兴在曲卷的现实当中野蛮生长,它逾越了地域本身的文化局限,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以意想不到的潮土抚慰了全体网民。

 

徐思行,艺术家,有时翻译,有时写作
《上个月之声》(从16:14开始)
“将一段视频的音频部分提取,把后缀改为.raw,用Photoshop打开。将音频图片涂写成配图的样子,以.raw的格式保存,最后再将后缀改为.mp3。机器可能无法依靠数据序列进行审查,但真实的、人的耳朵总能识别。”

 

冯航天,独立音乐行业从业者 
《人造期限》(从22:20开始)
“人类规定了‘最佳’使用期限以应对最实际的需求。物体缓慢地发生变化,过熟品将在竞争中面临淘汰。“人和爱情、冰箱里的香蕉和泛黄的抹布,在既定的规则下,随着人造的期限临近,慢慢消亡。“是生日,也是倒计时。”

 

李素超,美凯龙艺术中心研究员
《日常生活的实践》(从27:00开始)
60天的riff

致谢

声音剪辑:秦嘉齐

音乐:Bensound.com

第二期的主题为“我的MBTI人格”。无论我们是否相信人格测试的结果,我们接收周遭声音与信息的方式,都允诺了我们在居家期间最小限度去选择日常的可能性。这一次,我们让参与者同时提供了音频作品和MBTI人格测试的结果——观测这些随机或非随机的联系,也许能成为当下生活中的一桩乐事?

 

关于创作者与作品:

 

王丽云(ENTP 辩论家),艺术从业12年,不辩不相识
《一个有INTP朋友的ENTP与一个ISFP的对话》(从1:27开始)
“信息是均匀的,不均匀的是拼凑信息的不同人格。”

 

方晨初(ENFP / INFP 竞选者 / 调停者),喜欢植物(特别是带香气的)但容易把植物养死。目前在一个独立艺术和出版机构努力做着一些围绕着“地方”的活动。
《喳喳喳喳喳是鸟和植物的声音》(从3:16开始)
大多数时间ENFP,一部分时间INFP。

 

毛晨雨(INFJ 提倡者),艺术家
《上海幽灵》(从4:05开始)
“《上海幽灵》以一个巫傩的出神仪式的过程为导引,在一架凌空于城市的装置上映现被毁伤的灵,仪式用来压制那些毁伤性力量,将灵导出。我相信仪式。”

 

郭城(INTP 逻辑学家),艺术家
《倒数》(从9:07开始)
生日那天,我没有收到在拼多多团购的西瓜。为了找西瓜,我钻出了小区的警戒线,仔细确认它被偷后又钻了回来,继续数我的日子。

 

盛文嘉(ESFP 表演者),杂志编辑
《静态生活与动态测试》(从10:28开始)
“隔离的静默生活里,体感像是静止了,而测试后却显现出变化。就像家里的花开过,被静置,又在视线之外败了。”

 

任若溪(INFP 调停者),艺术家,策展人,佛系设计师
《向内时刻》(从13:12开始)
我每天最INFP的时刻,是早晨即将睡醒的几分钟。藏传佛教中把这段半梦半醒的时间理解成一种的“中阴”。对于我来说,是乌托邦和现实之间的忘川河,可以闭着眼睛打开听觉,在梦中逗留。
我复刻了刚睡醒的时候的身边环境音,给它们加上些距离感,希望放大这种向内感知的力量。

 

車宣橋(ENTP 辩论家),一个没有空间做展览的艺术家
《日月交替时的声音》(从14:19开始)
“一开始的敲打的声音其实是用手轻拍床在设备里的声音,象征错觉与黑暗也像是日落了劳作的人在给自己催眠缓缓睡去。靠后面出现的另一个更脆的敲打声是锤钉子的声音。‘我锤了一根钉子。在连续的矿体层中,细菌将铁沉积在地壳里。’”

你昨晚什么时候睡?居家后,我的生物钟脱离了我的掌控。习以为常的生活节点缩小为“卧室-客厅-厨房”的三点一线。睡眠与清醒的界限逐渐模糊,窗外的日落月升像个自动播放的ppt,应和着洗衣机有节奏的嗡嗡声唱着催眠曲。当自然环境变成人造丛林,我们在难以预料的周遭变化中如何找到自身的规律与节奏?本期“居家:340m/s”邀请到一些朋友围绕“生物钟”这个话题进行畅想,分享他们的活动步伐。

 

关于创作者与作品:

 

张瀚文,艺术家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___》(从01:19开始)

“赶着封锁前,工作室院子里溜进一只驻地野猫。此猫善叫唤,精通茶艺,蹭吃蹭喝,蹭人蹭垫子,便得了个茶茶的诨号。小区早上测核酸,每每都能碰到她蹲守在门口讨饭。偶尔一两次没见到,反而要念叨这厮跑到哪里去了。”

 

33EMYBW,音乐人/艺术家,现居上海

《生物钟》(从03:41开始)

“半夜十二点二十三分,我在梦境中,猫在客厅又开始瞎叫唤了,我拿出手机录了一会,又睡着了。”

 

胡向前,一个农民艺术家

《6月2日下午5点42分》(从06:12开始)

“恐惧滋生了生物钟”

 

陈於建,艺术助理,猫狗双全

《叮当叮当,3个小时后关闭空调》(从07:46开始)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生物钟是被人类以外的生物定义的:猫叫,狗吠,夏夜蚊虫,秋日蟋蟀,以及,赛博生物(智能音箱等)和微生物(新冠病毒和肠道杆菌等)。”

 

常羽辰,永远的吉他初学者

《南国来的孩子》(从11:21开始)

“唱个歌子给大家听,希望带来片刻安慰或分心。”

 

黄洁华,巴哥犬饲养者,最近沉迷阳台种菜和研究考古学的历史

《北京站的一分钟》(从13:45开始)

“居家办公一个月,我保持活动量,抵抗生物钟紊乱的方法,就是晚上出去骑车乘凉。这一天骑到了明城墙遗址遗址附近,再绕过一个弯,恰好经过北京站。暂停售票的窗口,层层围挡的过道,离八点还有一刻钟,整个广场响起了整点报时的“东方红”钟声。这是我第一次专心地、完整地听火车站的钟声。从1959年建站以来,这个旋律应该就没有变过,只不过现在应该换成了电子音效(听着还挺像敲钟的)。一分钟后,报时结束,我像一个刚刚到站的旅客,沿着到达口的方向离开北京站的前广场。”

 

葛宇路,生活工作在环京地区,最近喝酒又开始过敏了

《天星洞钟声》(从15:29开始)

“我对生物钟的第一联想是关于人的作息规律,甚至夹杂着母亲对我的关切。

人之外的生物钟却总是被忽略。

我今年初曾在枯水期造访贵州黔南地区的天星洞,当时洞里一片平静,只听得到水滴落下的声音。

前两天当地居民发给我雨季的洞窟视频。地下水涌出像逆流的瀑布,洞内水声如洪钟,一片汹涌不可抗拒的模样。感觉稍有不慎就会被水流吞没。

个体生命此时变得异常脆弱渺小,日常生活的黑白颠倒,似乎变得有点不值一提,苦笑一声决定分享给大家这段大自然的生物钟声。”

 

叶雪粲,艺术家,近期摄入大量保供蔬菜以及难以命名的色彩,靠画画维持日常活力

《猫钟》(从16:39开始)

“在不需要迈出家门的日子里,时间变得无关紧要。七十几天的重复生活终究是压缩成了不断回环的一日。而猫成了我的钟,一日三次的喂食帮着我的身体维持节律。还好明天就要解封,电梯里的广告也变得欢快起来,也许可以带着她稍微跳一下舞。”

 

 

 

 

“出神”原指一种精神与心境的另类感受,在进入此种特殊状态时,人会暂时地丢失平日的自我意识,游离于或神迷或恍惚的意识边境之域。它也是1980年代兴起于德国的一种电子音乐风格,因其营造的出神氛围而得名,在层层递进的节拍和律动下将听众带入近乎原始的情绪感知之中。本期“居家:340m/s”邀请到几位艺术和音乐圈中好友围绕“出神Trance”这一主题自由发散,透过声音分享他们这段时期各自的意识状态或心灵体验。

 

关于创作者与作品:

 

陈轴,想要简单一点

《清晨的鸟儿狂欢》(从2:12开始)

“你好。”

 

黄格勉,精神分析师

《奥林匹欧的悲哀》(从3:38开始)

“当我们充满幻想的灵魂从我们的心底,

从我们终于陷入的冷森森的牢笼,

犹如人们清点战场上所有的尸体,

计算每一个袭来的痛苦与失去的美梦,

 

好像什么人提着一盏灯到处寻找,

远离现实的世界,远离欢笑的宇宙,

我们的灵魂沿着一条幽暗的坡道

轻步达到内心深渊那荒凉的尽头。“

——维克多·雨果《奥林匹欧的悲哀》

 

郎港澳,艺术家

《OUT》(从5:48开始)

“/O(Oh)

/U(Urban)

/T(Trance)”

 

佩恩恩,艺术家

"Rumble in the Jungle"(从7:31开始)

“他的嘴巴和他的思想一样,两个同时在快速运转。

在饕餮杯总决赛的舞台上,他们都想用吞咽的声音征服世界。

其中一位比任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都快,全力处理吃坛上的角度、速度、力量和意图的细微差别,尽显一位吃坛大师的天赋和科学。

另一位是更少的科学和更多的艺术,在咀嚼和吞咽之间交替,无论音量如何,传达相同的信息:‘你就剩这点儿能耐了吗?’

‘吃完再吐出来,我只求一个咀嚼的声音。’

‘那你能不能再配上一点呕吐的声音?’

...

‘我感觉...我...被吃掉了!’”

 

TENG,一名DJ和一定要好好做音乐的人。

《南充-成都-宁波-上海-成都》(从12:37开始)

“相聚、抵达、分别、离开。只是觉得人生大部分内容原来都和选择、克制、无能为力之间有关。再见。”

 

张小船,artist

《头发为什么不感到疼》(从14:52开始)

“疫情后滞留东京,至今没能取回留在上海的喜欢的裙子和碟片。决定了在回到上海之前不剪头发。现在,两年零六个月的长度是从耳垂到腰。第一次长发及腰,麻烦得要命!当然刘海是一周一剪的。剪的时候经常我都在想,头发为什么不感到疼?”

 

赵梦莎, 编辑,担心出差回来绣球就会死的摩登农妇

《只出不进》(从15:59开始)

“我从有星星的城市去了一个没有星星的城市。火车站是城市之间的管道,或任意门。从双脚落地的一刻起,我便知道这世界已经与往日不同。有个女人在耳旁念叨着,听好了,这里是新规则与新秩序,拿好手中的红纸,这世界只出不进,不准掉头。”

 

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是一个位于北京798艺术区内的非营利艺术机构,于2022年1月15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以一栋总面积90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为基地,MACA联合全球范围内的艺术家、策展人以及泛文化艺术工作者,以多形式的持续共同工作构建一处当代艺术版图上的新形态坐标。以“艺术家的工作”为导向,以跨学科的研究为根基 ,MACA试图重聚热爱艺术与信仰“当代”的群体,以回应这个处于激变之中的时代。

EN